幻灯二

航拍无人机有哪些品牌?(【超长】《航拍中国》第一季拍摄无人机技法解析全集)

时隔两年,大家期待已久的《航拍中国》第二季将在今晚8点央视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了!大家还记得第一季里扑向镜头的那头东北萌虎吗?

————

航拍中国第一季宣传片

回顾第一季里的画面是不是依然激动如初?过于简单和没有叙述性的镜头运动将会让整个片子平淡无趣,如何让一部只有航拍画面的纪录片,拍摄方式玩出更多的花样?如何用航拍镜头来叙事做长片?tecbus实验室为第一季贡献了长达4000多分钟的珍贵素材,我们用这些画面为大家解析在第一季中无人机所实现拍摄技法:

水平运动当然是我们最熟悉的镜头运动方式之一了,看似简单的水平运动却也大有玩味。譬如在黑龙江最北的漠河。我们从500米的高空中向前直推了1.3km。 以云台为优先的“超单模式”让镜头保持长距离直线运动成为一种可能。

同样的水平直推运动也出现在温柔的雪乡:

也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婺源鸳鸯湖:

除了高空大面积的景色描述,贴近地面“超低空”,甚至是从屋内向外直推也非常富有视觉冲击力:

什么?水平直推运动都可以这么美?那么接下来的场景也更是美到醉。在库尔滨的早晨,镜头水平横向走位让阳光透过雾气的光束显得更加灵动。

水平的直推加方向轴的运动让画面显得不那么呆板:

贴近水面对河流细节的描述从天上一下接入“地气”于是我们有了从“宏观”到“局部”的立体印象:

在飞行器水平横移+方向轴的复合运动的速度达到平衡的节点时,将产生一种新的视觉体验方式,我们习惯性地称之为“环绕”。在航模圈俗称“刷锅”,也有人通过遥控器拿捏的动作称之为“内外八”(网友的总结能力总是max,原来内外八字除了解锁还能干这个?Orz....)这是广角镜头下,平视拍摄正在为冰雪大世界造雪的一堆造雪机器银……

当然也可以稍微低一点头,环绕雾凇

同样低点头看看上海元宵大灯会

我们还可以用长焦锁定一头东北胖虎

环绕在最南岛屿树上一只40公分高的小猕猴

不停朝飞机点头,网友被萌翻了的“熊猫鸟”

这些仅有两克的沙蟹(汁)勾起吃货们的食欲,险些让本片变成《航拍舌尖上的中国》。他们是第一季拍摄到的最小动物。

垂直运动在三维空间中我们又习惯性叫它“Z轴”运动。在这条垂直轴线上,空间运动的距离决定了它的高度,在江西春季低矮的云层甚至只有150米高,很容易被穿透:

呼吸云上的朝阳,再一跃而下看到还在沉睡中的村庄。可以说,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最美的想象力。

镜头从低到高,让画面从低处窄的视角随着高度增加变得更加开阔:

江西烧瓦塔镜头随着燃起的火星不断升高,把现场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镜头的运动和氛围的表现一致。很燃很澎湃有没有?

而在第一季中这样的升高镜头并不多见,更多的则是由高到低的下降镜头,例如表现徽派建筑的墙面:

在狭窄空间中过树叶的前景交代美庐别墅的环境:

为什么片中下降的镜头多,而升高的镜头少呢?……因为降意味着来临,升高意味着离开。离开的只能作为结束镜头,而片中更多的时候需要的却是引人入胜。

飞行器在垂直运动中更多的会同时伴随镜头的俯仰运动:

如果飞行器的升降运动和云台的俯仰运动速度达到一种默契配合,我们就获得了垂直方向上的环绕运动。这种环绕运动并不常见,却在空间上塑造了更大的纵深感。仅仅是一棵树枝上站立的小隼,在这样的运动镜头下却被玩出了空间上“深邃”:

甚至是黑龙江零下30度的一团雾气也可以:

当然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在加入方向轴和水平的混合运动之后会发生更奇妙的变化!譬如下图我们从一个享受着东北风味的冰上娱乐项目的人们脸上拉开一直到看到东北风味的拖拉机拉着他们一起奔驰:

俯视角90度垂直拍摄地面是以前最容易在国际摄影比赛中获得大奖的一种拍摄手法,以画面的稀有度和干净的构图取胜。

也许是大脑看多了立体的东西已经开始厌倦,在摄影上能够找到“平面式”的构图方法便成为一种独特的趣味。

 正扣运动  恰恰提供了这种趣味构图的可能性。例如在结冰的松花江上我们从空中追寻切割开的井字形线条发现一个正在切割冰块的人。非常有规律的线条构成了一个平面图,这个切割冰块的人就像在巨大的画布上作画:            

在合适的地点正扣的画面排除了周围混乱的其他元素,画面可以显得更加干净:

追求画面元素的干净和整齐也不是哪里都可以,譬如冰上龙舟铲出来的滑冰道就七扭八歪。但观众的关注点显然已经不再是画面的干净整洁度,赛事的激烈赛况,交代每艘船的位置对于观众来说更重要:

赛事对垒,黑河的中俄冰球友谊赛也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开球对称式的构图巧妙地将对手一份为二,抓住开球紧绷的瞬间,表现紧张激烈的气氛:

对称式的构图同样也发生在篁岭晒秋,表现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变化:

还有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里灯光绚烂的"天坛"

云台正扣配合方向轴的旋转可以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

在一组紧凑的景别铺垫之后,正扣+旋转+拉升的组合动作用于揭示最后的一种结果:

正扣从近景到全貌的揭示性运动,可以令人更印象深刻地交代库尔滨水电站的热水和电站的关系:

广角镜头正扣下靠近正在举起的锤头更富有冲击力,只是这个动作还是稍微有点危险性,锤子大哥再举高一点容易把飞机打下来……

“抖包袱”一直是相声界里非常重要的手法,前面先做好细致的铺垫,在合适的时机把关键节点的“包袱”(笑料)“抖”出来给大家看。(需要参考可自行搜索郭德纲)“抖包袱”这样的手法我想并不只是存在于“逗乐”,其实更是一种关于“叙事”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叙事不只是用嘴巴说,还可以用镜头来说话。在无人机航拍的镜头运动中,恐怕再没有比 发现式运动 更具有“叙事感”的意味了。温暖的阳光照在东北大地,一辆摇晃着铃铛的马车奔驰在雪地上,把我们带进了雪的故乡:

又或者是一个正在滑行的缆车把我们送往热带气息的海南猴岛:

这几个“发现式”镜头有颇些共同点:都是从一个小线索引导到大环境,或者是像下图,个体引导到群体:

我们在上一期归纳到“正扣运动”里切冰块的镜头:

以及垂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这些都是从局部或个体引导到大环境的“发现式”镜头,我们把它们都归结为“引导发现式镜头”:

“引导发现式”最终形态则是高难度的一镜到底:比如从正要洞房花烛的新人前拉开,羞涩地给到建筑大全:

除了“引导发现式镜头”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发现式镜头运动。例如越过层层遮挡的树看到最终想要表现的内容。譬如上海相亲角,也是一种含蓄羞涩的表达方式:

这种越过遮挡物体的发现式镜头运动,在平时我们简单明了地称之为“过遮挡镜头”。在黑龙江库尔滨,雾气萦绕着挂满雾凇的树,越过层层遮挡,跟随镜头的脚步带观众入胜景:

这种手法在这里更容易渲染场景的神秘气氛:

在篁岭越过徽派建筑墙体,看到晒秋的箩筐,也是一种典型的过遮挡镜头:

上海篇中,过建筑屋顶盘旋式下滑并关注到地面上犹太人避难的纪念雕塑。这样的镜头运动,并不是纯粹在炫耀一镜到底的技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筑的对比烘托这对母女在乱世中的脆弱与无助感,由上而下的缓慢运动也正契合一种来自天堂的“关爱”,观众更容易感同身受到这种“关爱”:

接下来,我们迎来了关于“无人机”拍摄技法的终极形态:复合运动遥控飞行器为我们提供了让自由运动的各种可能性,使我们在纪录这个精彩世界的时候有丰富的手段和技巧来充分转达当我们看到这些场景那份惊喜与激动。为了更好地更系统地纪录这一切,我们需要从最根本的问题说起: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航拍画面构图?我且私下把它称为:航拍空间构图五要素。你要是喜欢的话也可以叫“拔丝先生五要素”(^ ^)。

实际上这六大要素但凡使用过多旋翼拍摄的人大多都知道它们对应在遥控器上的通道。从飞机的控制器上我们很容易找到四个要素:

1.油门通道

2.方向通道

3.副翼通道

4.升降通道

以及我们用于控制云台的两个通道:

5.方向通道

6.俯仰通道

咦?不是说好的五要素吗?为什么变成了6个?关于这个原因说来话长,通常来讲飞行器的方向通道和云台的方向通道这两个要素是一样的。简要地说,如果是双人操作,两个方向轴独立存在,但飞行器的方向上的运动并不能决定构图。而如果是单人操作(这里特指零度系列飞行器的超单模式),飞行器的方向轴始终跟随云台的方向轴来运动,因此根本上这两个轴向只存在一种要素:就是云台方向轴的要素。

当然也有人更会质疑: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这几个通道决定了什么看说明书就知道。我想,也许有些人知道,也许有些人也和在做总结之前的我一样并不能彻底领悟到底这几个要素在具体操作中的实际意义。从另外的层面看,如果看不透这五个要素的决定意义,所谓的“复合运动”是难以真正得心应手地去实现的。

那么,现在我们一个一个来:

  油门通道

如果是DJI或其他多旋翼专用的遥控器,油门通道是带回弹的,也就是说,油门在中位的时候,多旋翼保持定高的状态。但没有玩过航模或者接触过穿越机的朋友很可能不知道一件事:我们的油门位置其实是经过系统计算之后得到的,当我们保持悬停时,每颗电机输出的功率在气压计和其他所有跟高度相关的传感器共同计算得到的结果。这种状态最容易飞行,但却有一定的延迟反应。除了我们之前说过的油门死区之外,还有系统过一遍计算得到的时间。所以如果在这种状态下拍摄一只正在跳跃的老虎,十有八九会被直接拍死在地上。

以最近的距离拍摄"虎扑",成为航拍中国第一季中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镜头。

如果是纯粹的姿态模式,我们的飞行器高度是没有加入气压计定高计算的时候。油门位置和实际输出是直接等效的。但与此同时,你将会全程神经紧张地去飞行,因为你的遥杆就算回中,飞机大多数情况不能悬停。在电压低的时候很可能会逐渐下降,在电压高的时候很可能中位会是在不断爬升。但好消息则是:你可以根据画面或者飞行器的姿态,直接了当地感受到飞行器动力的不均匀损失、风力下压的影响以及在危险时刻以最快地方式有效操控,避免坠机。只要你熟悉这种操作,一切尽在掌控中。所以你现在所认知的油门,你真的熟悉吗?

  副翼通道 

有很多新手可能会称之为左右倾斜通道。“副翼”这个词来源于固定翼的专有名词,原本指的是固定翼翼尖两侧的两个活动小翼,当他们抬起或下降时,机体将产生左右倾斜偏转,从而获得直线往左和直线往右的运动。在多旋翼飞行时,则是利用两侧螺旋桨转速的差异来获得。当然,如果你只知道这些还不够。无论是固定翼还是多旋翼飞行器,一旦机体发生副翼倾斜,势必导致飞行器损失一定的升力。副翼量打的越多,升力损失则越明显。一般情况下飞控会做一定的升力补偿,以避免所谓的“航线掉高”,也就是因机身倾斜导致的掉高。然而这种升力补偿毕竟有些“反物理”,如果因高度数据误差导致补偿的不够顺滑,反倒会影响飞行轨迹的线性。

 升降通道 

升降通道一样来自固定翼的通道定义。很多人也称之为前进后退通道。当然我是不认可前进和后退这样的说法的,因为升降运动在推杆的时候和固定翼一样也会发生机头朝下倾斜,拉杆则机头朝上后方倾斜。这种倾斜同样带来了“俯冲”运动,因为和副翼一样,倾斜之后动力的损失会导致“掉高”。

如果配合油门的减少,就可以产生类似于固定翼的“向前俯冲运动”,用于拍摄由高远到低近的镜头。如果升降舵拉杆和油门增加,则是全然相反。比如我们从雪博会一群正在工作的人近景拉开一直看到整个雪雕的全景:

 方向通道 

由于上文已经提过,在构图运动中,我们将飞行器的方向通道忽略直接以云台的方向通道为准。关于方向轴的运动并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讲述的内容。但是方向舵在飞行器的水平运动中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了飞行器的“弧线轨迹”。而你所打的舵量顺滑度和精准度也最终将决定你的航迹弧线是否足够优雅。由于多轴飞行器是依靠不同转向的螺旋桨差速来改变航向,因此小螺距低转速的多轴飞行器在有风的条件下,不仅机体会产生摇摆,在航向轴上同样会产生“锁不住”的现象。由此会对飞行的航线造成关键性的影响。

 俯仰通道 

俯仰通道也是看似容易理解,其实在复合运动中包含了非常微妙的关系。通常俯仰通道是不会独立使用的因为这样的镜头在空中会显得非常死板。

我们在第二篇“垂直运动”中提到过油门配合云台俯仰的变化如果速度匹配则可以产生垂直轴向上的环绕运动。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水平运动对俯仰位置产生的影响:

以上画面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镜头运动却道出了水平位置与云台俯仰运动之间的有趣关系。如果是飞行器高过所拍摄的物体,飞行器与拍摄物体的水平距离越近,俯仰角就越接近向下90°,如果飞行器与拍摄物体的水平距离越远则越无限接近水平0°。如果你以为这就是真相的全部,那就错了。当我们把镜头变成比较难操控的长焦端,这个浅显的真相却容易被忽略。例如我们想对一只猫头鹰进行长焦环绕,却会发现许多“无人机”很难做到将其长时间锁定在画面中心,没多久就会跑偏。不知情的导演常会直接骂云台手怎么摇的云台,而事实上是飞行器一方面由于增加了高度的“补偿”运算导致高度控制“滞后”遇到气流无法保持在一个完美的高度值,一方面水平的位置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偏移。这种偏移在广角端不明显,在长焦端,近一点的景别就会直接导致无法精确锁定目标。

所以很多人就问我为什么超单模式可以如此精准地进行拍摄,甚至是大光圈环绕一只只有矿泉水瓶大小的猫头鹰。因为决定画面基本构图的这五个要素都掌握在一个人的脑子里。当发现构图构图需要调整时,可以通过控制任何一个要素精准运动拍摄。例如我们从旋转一群正在工作的人到顺着冰块起来的动势,动作是一气呵成以最短的时间调整的,非常贴合场景的变化,几乎感觉是量身定做的运动,而实际上是适时抓拍的结果:

当我们在姿态模式下飞行,把其它的一切补偿:包括高度补偿包括视觉避障超声波定高补偿全部关闭,你将感受到自然界空气对飞行器的影响,从而判断最适合飞行的运动轨迹。乘风而动,做到最顺其自然的状态。我们管这种状态叫“人机一体”,也是复合运动中的最高级形态。

复合运动几乎在我们的航拍镜头运用中无处不在, 在哈尔滨一处雪雕的制作现场,飞行器从水平环绕运动到不断升高,看到他们所处位置的高度:

在我们无法判断一群鸳鸯会飞向哪里的时候,全指向的复合运动得以把这些不断变换飞行轨迹的鸟一直跟随在画面中,且保持画面的顺畅。

镜头从一个正在除雪的人拉开,俯仰角的变化混合了垂直和水平空间的运动,最后呈现给观众一个完美的场景:

几乎所有的复合运动都将使画面更具有灵性,更具有自由流畅的游览感:

以上五种镜头运动方式在片中为航拍画面的叙事提供了基本的结构支撑,在《航拍中国》第二季中,我们将展现更多的拍摄技巧,敬请关注。

————————————————————

【警告:本文内容原创,无授权请勿转载】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